下游向上延伸业务,上游企业怎么办?

土工建筑材料分会更名传递变革心声

2021-10-22 10:26:29

“2020年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达到204.73万吨,相比‘十一五’末的76.13万吨,增长了169%。10年来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产协)副会长李桂梅在中产协土工建筑材料分会暨第五届土工建筑工程设计创新论坛上给行业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近年来,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应用领域也不断延展,已广泛应用于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防治、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为建设美丽中国、赋能美好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起点,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行业也迎来了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重塑行业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的机遇不言而喻,各种挑战也实实在在摆在面前。
应收账款暴雷 下游企业急速扩张
作为土工建筑用材料重要的应用端,防水企业的各种动向行业都极为关注。中国建筑防水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陈岳在论坛上的一席话让材料企业不得不深入思考。陈岳表示,防水企业的应收账款暴雷,给上游企业带来一定压力,确实也有不少抱怨,然而,作为产业链的一环,防水企业也有难言之隐。“今年12月的防水行业年会上,针对应收账款我们会探讨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争取建立应收账款的良好生态。”陈岳给出了防水行业解决问题的态度。
为了保障年终的业绩指标,在一定条件下企业进行急速扩张在所有难免,特别是上市公司。一方面扩张布局可以弱化拉闸限电,限时停产等产生的问题;另一方面却让应收账款难上加难。“目前,防水企业上市已经成为趋势,逐步向上游产业的延伸也是势在必行的。集采超过5亿元的产业就有可能是防水企业的布局对象。”陈岳指出。从这一点看,上游企业的客户减少、竞争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土工建筑材料领域的胎基布企业,东方雨虹就布局投资了胎基布和VAE等,科顺、凯伦也联合组建了胎基布和供应链合资公司。不难看出,近3年来,防水头部企业正在积极扩展业务线。
头部企业扩张产能、扩大投资和规模;扩业务、补短板的多元化发展;异业巨头频频跨界进入;向上游延伸,提高原材料议价能力等已经成为防水行业近年发展的新趋势。当然,挑战和机遇总是并行的,国家对于建筑防水领域出台的一些强制性规定也给下游企业带来新的曙光。对于新建建筑和一些改造项目,相关部门对于防水的要求由一道增加为两道防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原材料的用量。
聚焦产业链创新 突破“大而不强”
“2001年,我国土工布的用量只有5.6万吨,且产品单一。2020年,我国土工用纺织品的产量已经超过110万吨,产品结构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复杂程度的施工条件,既降低了工程造价和施工难度,又提高了工程质量,并且更加绿色和环境友好。但是,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相对比,我国土工建筑材料行业的基础研究、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关键设备、高端材料及配套的标准体系建设等仍有一定差距,‘大而不强’仍是土工建筑材料行业的突出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在视频致辞中既肯定了土工建筑材料行业近20年的发展,又明确指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产协会长李陵申认为,聚焦全产业链创新是驱动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过去10年,土工用纺织合成材料分会在技术创新、行业运营分析、产业对接、标准化工作、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不仅推动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要积极推动整个行业的业态创新,努力打造高端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新业态。他指出,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实将会对土工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限量的促进作用,行业的前景可待、未来可期。
在下游企业积极向上游延伸布局的同时,上游企业同样谋划着自身的价值升级。为了进一步拓展土工建筑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经中产协土工用纺织合成材料分会也正式更名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土工建筑材料分会。截至目前,分会会员单位发展到113家,其中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厂家49家,其余涉及上游原料、设备仪器、重大工程用户及各地方科研院所、检测机构。
整合延伸分会成员上下游产业链,积极参与制定并推行国家及行业标准,合力打造品牌效应,实现产品估价值的跨越式增长,把现有的工业链转换为价值链等发展理念,成为行业的共识。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对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明确了在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强化工程应用研究,推进与下游应用领域的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标准协同建设,不断完善标准体系等方面继续加大发展力度。
中国建材报记者:陶璐璐
责编:孔文雄 庞越峰
校对:张健
监审:王怡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