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绿”而为 大有可为——广东“双碳”主题调研侧记

2023-04-14 13:32:53

■宋国昕 丁力

三月末,小雨中的广州显得更加绿意盎然。这是一座绿色的城市,被绿色润泽,因绿色宜居。她是我国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州向北200公里,这里是韶关。作为“广东的后花园”,这里森林覆盖率超过70%。曾经的重工业城市,如今的粤北绿色生态发展区,这个粤湘赣三省交界之城正在打造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

一南一北,一湾一山,广东正在用坚实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坚守绿色使命,《中国建材报》调研组赴广州、韶关两地,走访了广州市园林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园建)、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以下简称碳研院)和柏林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林公司)。

提升低碳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推进绿色建材下乡……路漫漫其修远兮,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0001.jpg

调研韶关市柏林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宋国昕/摄

绿美广东 扩绿降碳

走进韶关,一幅以“绿”为底色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去年年底,韶关入选“2022年度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和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名单”,是广东省唯一名列其中的城市。

“优良的森林生态系统、日益加快的国土绿化进程和逐年提升的森林质量,给韶关带来可观的林业碳普惠交易生态红利。”碳研院执行院长李冰说道。

在他看来,韶关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一块宝地。“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已成必然,火电机组深度调峰不可避免,高能耗、高排放问题是电力发展史上的巨大挑战。”

目前碳研院正展开多方合作,组织制定各项建设规范、梳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并积极申请国家级示范工程,建设完成预期可实现低功率保效节能运行,每年降低百万级机组煤耗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万吨,实现经济效益4000万元,助力韶关这一老工业城市转型“换道超车”。

碳研院的成立是“迈出探索碳达峰碳中和‘韶关模式’第一步”。目前,碳研院“全国首个低碳微循环示范基地项目”“数据中心能耗效率(PUE)全过程管理中心”“国家粮食总局零碳5S粮仓示范”等多个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关系如同鱼和水,谁也离不开谁。绿美广东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碳研院这样的机构,也离不开企业的市场应用和拓展。

近年来,煤矸石的固废资源化高效利用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柏林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专门研究煤矸石的企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公司成功做到煤矸石、钢渣协同处置,突破了低热值煤矸石难以利用的瓶颈。

“韶关曾经是广东的煤炭主产区,有大量的历史遗留废弃物。我们一直紧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步伐,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工业固废转变为高附加值资源。”柏林公司董事长余柏林说道。

“风景园林行业同样与‘双碳’目标息息相关。”在陈志华看来,降低碳排放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选择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及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园林建设。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与日常管理以及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通过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创新应用与绿色低碳建造手法,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风景园林。

对于园林绿化垃圾,广州园建也有自己的独特处理方式。如将落花处理后混合到土壤中,使其成为肥沃的有机土壤,这种处理方式让园林绿化垃圾成为了天然的肥料,是综合利用的典范。

建设绿美广东,广州园建责无旁贷,成绩斐然。广州园建总经理黎浩然介绍到,在今年的香港花卉展上,广州园建设计并施工的“同星园”项目荣获“最具特色金奖”“最佳设计金奖”,作品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草卷、竹编等环保材料,是广州园建践行“建设绿美广东”的新尝试。

-1.jpg

香港花卉展“同星园”项目 广州园建/供图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一次偶然的灵感,余柏林意识到可以通过“煤矸石耦合钢渣”方式做到固废的资源化高效利用。自此,他便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研究。

“在最开始的几年,公司的营收几乎全部用于研发,甚至需要借钱投入。”回忆起那段艰辛的日子,余柏林感慨万千。“公司有20多人的研发团队,大家常常在工地现场开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和难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针对普通窑炉的技术不足问题,柏林公司研发出“新型煤矸石活化煅烧窑炉”,并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其中煤矸石制备高钙微细粉产品被看作新生代低碳“再生水泥”,实现了煤矸石资源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近年来,柏林公司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多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用科技创新支撑绿色低碳转型。

“我们一直秉持着‘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争当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双碳’目标的先锋楷模。”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目前,柏林公司已经取得了诸多专利成果,包括煤矸石新型活化煅烧窑炉和煤矸石制备新材料等4项发明专利,2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研发出利用固废制备无机人造石产品,并获得了欧盟CE认证。

同样,碳研院在科技赋能绿色低碳方面也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仅在2022年,碳研院就建设了4个企业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申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目前,碳研院共吸纳了院士专家9人,专业领域专家15人,充分实现“发挥智库作用,擦亮生态名片”的效果。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在“双碳”目标下,要想破解绿色发展难题,还是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谋答案、找方法。

以废治废 实现绿色循环

去年,碳研院开启“韶关市数字化绿色低碳微循环基地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打通了农业和工业间废弃物循环、乡村和城市间废弃物循环,真正做到了跨界循环。”中科国发(广州)智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亚欣介绍道。

项目采用“无机废弃物轻体板材+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的模式,对韶关地区矿渣、煤矸石等无机废弃物和养殖废弃物、有机废弃物进行集约化处理并资源化利用。无机废弃物用于生产轻体板材,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生产生物天然气,为无机废弃物转化过程处理提供燃料,厌氧发酵剩余的沼液浓缩后和煤矸石一起生产有机营养土用于矿区修复,沼渣则生产优质固体有机肥。

“韶关市数字化绿色低碳微循环基地建设”项目采用的模式让环保、畜牧养殖、新型建材生产产生了化学反应,是“以废治废”的典型。

柏林公司研发的“新型煤矸石活化煅烧窑炉”也是“以废治废”的代表产品。余柏林指出,“这种窑炉通过矿物组分重构提高煤矸石活化率,突破了低热值煤矸石难利用的技术瓶颈,其原理是‘煤矸石耦合固废’,投产后产品主要为高活性胶凝材料,可替代水泥生产过程中部分熟料用量,具有超低排放、高效节能等特点。”

下一步柏林公司还将继续挖掘固废资源化的巨大潜力,真正做到“变废为宝”。

和美乡村离不开绿色建材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落点也在产业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广州园建在华新村等地进行了绿化景观升级改造工作,通过引入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方式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引导村民自发地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与维护。

同时,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园林绿化也面临诸多挑战。“相对于城市,乡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此外,村民对于园林绿化的魅力、绿化带来的改变还缺乏系统认识。”陈志华说道。这些问题不仅是在和美乡村视角下对园林建设者提出的挑战,更是激发园林行业答好“和美乡村”这道必答题的动力。

在陈志华看来,我国乡村存量房建筑面积大,蕴含大量的更新改造需求。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和“双碳”战略的有序落实,绿色建材下乡成为大势所趋。当前,广大乡村对国家“双碳”战略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相对较弱,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尚有不足。在下一步工作中,建议建立示范项目,有条件的乡村积极打造绿色建材建造示范项目,组织乡民参观交流,引导乡民了解和接受绿色建材产品。此外,也可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及相关举措提高乡民购买绿色建材产品及建材下乡企业的积极性。

碳研院也在积极寻求绿色建材的发展方向。“我们正在考虑打造绿色建材认证中心,弥补华南地区缺少认证中心的现状。”李冰说道,“通过做好第三方服务,帮助绿色建材产业和低碳建筑产业发展。”

李冰表示,下一步碳研院将在乡村振兴、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农村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开展相关领域课题研究并提出具体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及建议,促进乡村振兴与碳中和发展的关键耦合,帮助区域生态资源转化为资产,形成长效振兴的发展闭环,努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智慧和力量。

2.jpg

碳研院外景 广东碳中和研究院(韶关)/供图

绕不开的难点

“碳中和的投入是天文数字,单纯依赖政府难以实现,要调动企业和全社会力量。”李冰表示,“政府需要把经费用于碳中和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上。”对于碳中和领域的研究,经费导向是第一位的。“从课题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转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持续性的经费投入才能保障机构不断尝试、不断示范、不断应用。”

其次,应用场景亟待拓展。“对于企业来说,清洁能源可以提高效率,但同时也提高了成本。”李冰认为,只有不断推动示范项目,才能拓展场景,打开市场。

科技创新也是碳中和领域面临的一大难点。在李冰看来,许多低碳产品的研发过程“一是经济成本高,二是能耗量大,这就形成了悖论,是不可取的。”他认为,“积极是态度,稳妥是行动,研发的路要一步一步走。”

“低热值煤矸石难以消纳,这是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一大难题,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发挥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作用。”余柏林提到。

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寻找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是需要摸索的。做好科技创新,通过政策及行业支持,更好发挥产品应用、工程示范推广作用,这是企业要做的,亦是整个行业要推动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重点工作之一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强调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

碳研院、柏林公司、广州园建正在这片沃土上点绿成金,他们也必将迎来更多的同行者。

抬头见蓝,推窗见绿。这是绿美广东的答卷,也是全社会的美好愿景。

“我们要努力做好‘蓝绿’之间的使者。”

有志于此,绿色低碳,前景很大,前路可期。

本文原载于《中国建材报》4月10日1版

责编:丁涛

监审:贺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