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减废降碳应当成为美好生活的内容和衡量指标

2021-10-27 16:36:16

  ■本报评论员

  几年前看过一篇关于垃圾围城的深度报道,文章写得很深入,印象也很深。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优美的城市,但是在城市的周边、地下到处都是垃圾。想起这篇文章,结合眼前的实际,引起新的思考: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在不断地制造更多的垃圾?目前来看,大致如此。

  消费升级,一定意义上就是以新换旧的速度在加快,人们日常生活淘汰的垃圾也在增多。过去一件衣服可能会穿3年才淘汰,现在消费能力提高了,一件衣服穿2年甚至1年就被淘汰了。更有甚者,网络购物的兴起,也导致了更多的伪劣产品滋生泛滥。因为价钱便宜,一些网购产品质量难以保障,更容易被快速淘汰,相应地就成为了生活垃圾。

  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真的不可避免地理应带来更多的垃圾、更多的碳排放吗?我觉得不应该如此。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实现形式,应该增加一个内容或者说是增加一个指标:垃圾的同步减少、碳排放的同步降低,生活垃圾也存在一个达峰和下降的问题。减废降碳是一个社会工程、系统工程,我们除了要推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研究技术装备的提高和改进,探索工艺的完善和减碳路径的实现,更应该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做起。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善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出,从而减少碳排放。让我们一起改变生活方式,在对于现实对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同时,同步实现垃圾产出的减量化,从身边做起,人人都去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追求。

  从人们身边大量存在的建筑垃圾等固废目前利用和处置的现状看,推动减碳绿色生活,也尤其迫切。生活水平高了,消费能力强了,家庭进行二次装修的周期也在缩短,由此产出的装修垃圾、建筑垃圾产量很大。城市的每个小区都有收废品的,是因为纸盒子这些东西可以卖钱,但是装修垃圾为什么没人收,还要个人掏钱拉出城外?拉出城外的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这说明固废处置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既要付出成本,又是件不容易做好的事情。

  如果有一天装修垃圾、建筑垃圾处理都不收钱了,而且有人主动拉走,那可能是到了固废处置的良好状态。现阶段,固废利用产业还不完善,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固废的利用转化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需要长久坚持,以不断提高固废的资源利用化程度。人人都能够自觉地减少固废的产出,就是对于减碳、降碳作出的实际性贡献。

  减碳、降碳,不仅是国家的事情、企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科研人员的事情,也是大众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让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让美好生活的含义更丰满、内容更完整。

  责编:张文斋

  校对:张健

  监审:陶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