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部门联合发文关爱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让“一米阳光”照进混凝土森林

2021-10-29 17:15:18

如果我们俯下身子,从一米的高度看世界,城市会变成什么模样?

日前,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引入“一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制定城市各类儿童友好空间与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公共空间设计,推进城市建设适应儿童身心发展,满足儿童服务和活动需求。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事关广大儿童成长和发展。《指导意见》聚焦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等内容,提出24条重点任务举措,并围绕托育、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身安全、福利保障、交通出行等领域提出不少具有含金量的具体措施。其中,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的观点被首次提出,与2020年大力推行的适老化改造异曲同工。《指导意见》明确,要加强城市街区、社区、道路及学校、医院、公园、公共图书馆、体育场所、绿地、公共交通等各类服务设施和场地适儿化改造。那么,什么样的改造才能让城市对儿童更友好?我们下一代的生活将由此产生哪些变化?

儿童友好 城市更好

据了解,儿童友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源于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儿童具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与参与权四大权利,儿童友好的最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儿童的这些基本权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6年提出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概念,目标是鼓励各国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让城市更加适合儿童成长,更好地保护儿童权利。它不局限于添置育儿设施和游乐场,还倡导系统化地设计城市,为孩子们带去安全、健康、公平的成长环境,给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同样是在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以下简称CFCI),指出少年儿童的福祉是衡量人居环境健康与否、民主社会文明程度和政府良好治理水平的终极目标。目前,全世界已有多个城市加入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如伦敦、慕尼黑、哥本哈根等。

儿童友好城市的关键词是“儿童”和“友好”,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倡导儿童优先理念,鼓励政府制定实施促进儿童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儿童的健康、教育、福利和安全,促进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实现,包括面向儿童的友好政策、友好人文、友好服务和友好环境四个核心要义。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各级政府已先后实施了三轮儿童发展纲要规划,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儿童权利得到进一步保护,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因地制宜 探索创新

今年3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被正式写进国家“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了“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的具体要求。

近年来,依托北京市妇联“儿童之家”建设、北京市规自委和发改委“小空间·大生活”“微空间·向阳而生”“建党百年·服务百姓·营造属于您的百个公共空间”等计划,首都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引领、责师带头、居民共建、社会参与、公益支持”的社区空间改造路径,也孵化出一批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让我们看到儿童优先的社会意识正在不断萌芽和生长、儿童友好的治理结构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

位于朝阳区三里屯街道的瑜舍微花园紧挨居住区,周边曾经遍布酒吧、餐饮和夜店,噪声扰民和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突出。场地本身应为绿化苗圃备用地,却被违法建设长期侵占。2017年改造后,瑜舍微花园实施人车分流,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热力井用铝板围住,防止烫伤;儿童活动场将有可能磕碰的地方打磨成圆角,防止擦伤。在设计上,对铝板墙、艺术亭、石材座椅等设施的造型反复推敲,兼具时尚、创新、开放、包容和国际化等特点。儿童活动设施设计新颖,颜色搭配清新,且具有攀爬活动的功能。同时,尽可能使用环保材料和低维护成本的本地植物,为儿童创造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

与儿童友好的城市、城区、街区、社区相比,这些“儿童友好空间”具有规模小、分布广、类型丰富、改造工期短、市民可感知性强。据北京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儿童友好空间”指的是城市中为儿童出行、玩耍、学习、交往等日常活动提供空间载体和优质服务的各种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总称,它既要满足儿童个体需求,也要促进儿童与社会群体之间互促共生。一个优秀的空间一定是儿童友好的物质环境与儿童友好的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从类型上看,它们可以是交通出行空间,为儿童搭好迈向城市的第一段路;可以是住区生活空间,为儿童营造遮风挡雨的温暖港湾;可以是公共服务设施,塑造着儿童与城市之间愉悦的互动;可以是城市开放空间,承载着每一个孩子的欢声笑语……透过这些空间,我们会窥见大都市包容的小确幸、小家伙眼里的大宝藏,也会触及万家灯火背后长存的城市温度、高楼广厦之间涌动的人本关怀。”

多元参与 凝聚合力

除了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儿童房也是孩子们生活的小天地。在考虑到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同时,选料的安全性可以说是儿童房装修的重中之重。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检集团)在多年的绿色建材认证评价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儿童安全级产品认证,旨在以更严苛的环保标准、更严谨的认证规则控制拟通过认证的建材产品的有害物质指标,保障儿童房室内空气质量及环境安全健康。

国检集团认证评价中心副总经理刘翼表示:“过去一年里,我们紧跟行业技术与标准发展步伐,及时修订相关指标要求,始终坚守儿童安全级认证标准的环保要求高线,并将认证范围拓展至运动场地面层材料、集成墙面和家具领域。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初心,我们将持续为践行国家质量强国战略、保证儿童健康生活贡献力量。”

儿童友好是儿童权利的全方位保障和儿童优先发展的现实路径。专家指出,儿童是城市的小主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离不开儿童的全方位参与。要建立健全儿童参与城市事务机制,让儿童与城市生活紧密连接。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及市民应共同致力于儿童发展,积极增进儿童福祉,将儿童友好理念渗入全社会、融入千万家。

本次印发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展望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指导意见》的提出,对于保障儿童权利、提升城镇化质量、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介绍,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0%,城市正成为越来越多儿童成长发展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习惯于将儿童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附带问题考虑,城市建设主要基于成年人群的活动模式、使用需求,面向儿童的服务供给等存在缺位。“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涉及行业多、领域广。”欧晓理说,国家发改委将坚持系统观念,健全完善多领域、多部门工作协作机制,推动儿童优先原则融入社会政策;坚持“条块结合”抓好落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务实管用。

中国建材报记者:喻悦

责编:张子豫

校对:张健

监审:陶璐璐